安博官方网页版

山水、故乡与现代性悖论——赫尔穆特·J·施耐德教授系列学术讲座圆满举行

2025 年 9 月,德国波恩大学日耳曼文学院荣休讲席教授赫尔穆特·J·施耐德(Helmut J. Schneider)应邀在安博官方网页版德语系,带来了主题为“山水——世界与乡土”的系列学术讲座。施耐德教授以“山水”为核心意象,系统探讨了其在欧洲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直至现代性危机中的哲学、美学和政治意涵。该系列讲座作为“北京大学德语文学名家系列讲座”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海外学者讲学计划”的大力支持。

首场讲座聚焦于“山水的发现”作为现代性开端的标志。教授指出,十八世纪欧洲人对山水景观的审美,体现了自然从僵化的宗教框架中的解放。然而,这种发现蕴含着解放与支配的内在悖论:从艾迪生的散步者视角到歌德《亲和力》的景观改造,都暗含着视觉征服和虚拟化的风险。歌德笔下的《维特》和《浮士德》则将现代性困境推向极致,揭示了“以支配自然为前提的山水审美”的内在矛盾。

第二场讲座以“莱茵河山水”为核心,探讨其在浪漫主义时期如何被建构为德意志民族认同的核心象征。教授阐明,莱茵河被赋予神话式人格,成为欧洲最具象征性的自然景观。莱茵意象不仅经历了从诗意之旅到海涅反思的复杂演变,更被迅速政治化,成为民族主义动员的修辞核心。讲座重点分析了瓦格纳《尼伯龙人的指环》将莱茵神话提升为日耳曼民族政治与审美共同体的构想,同时也暗含着对浪漫主义双重性(理想寄托与权力幻景)的深刻反思。

第三场讲座着眼于现代社会中“故乡与他乡”的身份认同困境,并提出了“好客乌托邦”这一重要的回应思路。施耐德教授指出,在移民社会现实下,人们如何在异化中寻找新的归属感成为核心问题。从歌德《赫尔曼与窦萝苔》中展现的启蒙人道主义下的“好客”伦理,到现当代作家对大屠杀创伤和身份断裂的直面,教授梳理了“故乡”概念在现代的撕裂与重构。他强调,如移民作家斯坦尼西奇所展示的积极模式,艺术中的山水描绘能够帮助人们构建一种“好客的归属感”,即既能接纳他者,又能承认自身不完美的身份认同。

本次系列讲座得到了校内外的热烈响应。德语系师生积极参与,每场讲座的出席人数均在 50人以上,现场互动深入,讨论氛围热烈。听众不仅涵盖了社会学系、艺术学院等北大校内院系师生,还吸引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德语系等兄弟院校的师生。

施耐德教授的系列讲座为北大师生系统梳理了欧洲启蒙与浪漫主义中山水意象的复杂演变,提供了一个反思现代性、民族建构与身份认同的跨学科历史视角。施耐德教授高度评价了北大师生的学术素养,认为此次交流不仅是深入的学术探讨,也是推动中德人文学术对话的重要契机,为日耳曼学研究的互动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供稿:德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