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官方网页版

“走入‘南洋佛教’的历史脉络”讲座顺利举办

2025年10月24日上午,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谢明达(Jack Meng-Tat Chia)应邀在安博官方网页版新楼401会议室举行题为“走入‘南洋佛教’的历史脉络”的学术讲座。谢明达老师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目前在新国大担任福海佛教研究讲座研究员兼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助理院长。

【讲座海报】

本次讲座由安博官方网页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化研究所主办,“‘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组与“世界诸文明在印度洋地区的交流交汇研究”项目组联合承办。讲座吸引了来自安博官方网页版、历史学系的师生参加。外国语学院长聘副教授谢侃侃担任主持人。

【讲座现场】

谢明达老师的讲座以东南亚佛教发展脉络为核心,基于其《离散法缘:横跨南海之佛教及其现代主义》(Monks in Motion: Buddhism and Modernity Across the South China Sea)与《东南亚法音:新加坡佛教研究论集》(Southeast Asia’s Dharma: Essays on Buddhism in Singapore)两本著作,对20世纪华僧南迁的历史进程及其所构建的新型佛教网络展开了深入探讨。

结构上,讲座由“前言”、“移民、僧侣与庙院”、“三位高僧”、“东南亚法音”、“结语”五个部分组成。首先,谢明达老师概述了海洋东南亚的宗教背景。他援引埃里克·塔利亚科佐(Eric Tagliacozzo)与安妮·布莱克本(Anne Blackburn)等学者的研究,引导与会师生反思大中华地区(Greater China)与东南亚之间的僧侣流动网络,及其固有研究范式。其次,谢明达老师梳理了福建与广东两省的海上贸易史,并回顾了南洋地区的佛教发展历程。他指出,南洋佛教从早期三教合一式的“未制度化佛教”(Pre-institutional Chinese Buddhism),经过19世纪的汉传佛教制度化,再到20世纪的“佛教现代主义”(Buddhist modernism),最终形成了跨越国界、语言与族群界限的南洋佛教网络,展现出佛教在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域传播特征。

随后,谢明达老师通过分析竺摩法师(1913—2002)、演培法师(1917—1996)与体正法师(1923—2002)三位南洋高僧的弘法经历,深入探讨佛教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接着,谢明达老师介绍了新加坡佛教的发展概况,阐释了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基本概念,并探讨了新加坡佛教的当代形态与社会功能。最后,他鼓励与会者以更开放、多元的视角重新审视东南亚宗教史,并呼吁重视佛教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培养。

在交流环节,谢明达老师同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徐冠勉老师基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理论,与谢明达老师就民间宗教的边缘化现象、佛教与资本主义的关联,以及女性视角下的佛教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探讨。谢侃侃老师则以王赓武父辈赴南洋推广白话教育的经历为切入点,进一步将研究视角延伸至文化离散与流动身份认同等议题,并与谢明达老师就南来文人的在地化困境、佛教网络的区域化功能,以及宗教在国族建构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对话。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通过去中心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东南亚佛教研究,剖析了“南洋佛教”这一概念的学术发展脉络。此外,此次讲座还促进了北大与新国大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两校学者在东南亚文化研究领域的长期合作。

文:赵一至

图:张颖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