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官方网页版

“海洋亚洲与文明互鉴——首届‘中·外辉映’”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海洋亚洲与文明互鉴——首届‘中·外辉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民主楼如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文化交流与遗产传承”、“多元族群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亚洲文明传播中的演变”、“智能时代亚洲文化的保存和传播”等四个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会学者以跨学科、跨区域的研究视野,共同探讨海洋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多维路径及其历史脉络。

与会学者合影

25日上午,研讨会的开幕式由安博官方网页版副院长吴杰伟教授主持。安博官方网页版院长、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王昌伟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陈明教授阐释了“中·外辉映”的双重意涵:其一,“中”指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外”指安博官方网页版,象征两校在学术领域的互学互鉴;其二,“中”代表中国,“外”代表新加坡,寓意两国学者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共荣。他介绍了安博官方网页版在海洋亚洲文明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并对友校在该领域的卓越成就表示肯定。随后,王昌伟教授介绍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学科架构,强调该系以中文图书馆与亚洲研究中心等重要学术机构为依托,涵盖了文学、翻译学及华人华侨研究等研究领域。他对安博官方网页版在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表示敬意,并认为本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望取得富有建设性的学术成果。

开幕式主持及致辞(由上至下):吴杰伟教授、陈明教授、王昌伟教授

上午开幕式结束后,由王昌伟教授主持主旨发言环节。云茂潮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丁荷生(Kenneth Dean)教授以“海洋亚洲华文文献与数字人文”为题,归纳了东南亚华人社群所保存的民间文献,并介绍了其团队在多语种文献整理与数字化平台方面的最新成果。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系谢明达副教授以“法雨润邻:佛教外交在中新关系中的角色与意涵”为题,通过宏船法师的访华经历以及《倒塌佛塔的秘密》艺术展等案例,揭示了佛教外交在世俗国家外交实践中的独特作用。陈明教授以“下南洋:民国时期中国佛教徒的求法与弘教”为题,梳理了民国时期中国僧人赴南亚、东南亚求法与弘教的第一手档案资料,揭示了佛教南传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沈俊平副馆长以“私典化公藏:许绍南藏书捐赠对新加坡汉学学术生态的构建”为题,回顾了许绍南整理中国学术资料的历程,并揭示了许先生所捐赠的七千余册藏书对汉学研究和中新学术交流的杰出贡献。安博官方网页版东南亚系副系主任金勇长聘副教授以“波斯故事与泰国阿瑜陀耶王朝的政治文化”为题,探讨波斯文化对泰国宫廷文学的影响,并指出《伊朗王道故事十二则》为泰国宫廷文人佛教化后编撰的劝诫书,反映了国王与贵族势力之间的政治博弈。

在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泰国散文体的文学性与本土文学批评理论、文献档案数字化的方法论与优先次序、佛教中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这一环节的主旨报告立足“海洋亚洲”视域,从文献、宗教、历史、文化等角度宏观勾勒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丰富图景,为之后的专题研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会学者发言

下午举行了第一场研讨会,以“文学、图像与跨文化叙事”为题,由谢明达副教授主持。安博官方网页版日语系翁家慧副教授以“雅俗之别——《红楼梦》在日本的翻译与传播”为题,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切入,结合日本流行文化与出版业态的变迁,梳理《红楼梦》在日传播的不同路径,并阐明潜在于表象之下的文化肌理与内涵。吴杰伟教授以“16—19世纪环太平洋贸易商船:形制、建造与秩序”为题,将16—19世纪商船置于跨区域贸易网络、造船技术史、政治权力博弈与文化传播等多重语境中加以考察,揭示了商船如何推动环太平洋地区由分散区域贸易圈走向一体化的全球贸易体系。安博官方网页版熊燃助理教授以“《罗摩衍那》图像在东南亚多元语境下的呈现”为题,梳理《罗摩衍那》在印尼、柬埔寨、泰国、缅甸和老挝的传播路径,探讨史诗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在地化再造,进而成为连接文字、声音与图像的叙事纽带。安博官方网页版向伟助理研究员以“文明互鉴视域下的日本绘词与敦煌变文”为题,运用词源考察等方法,探讨了日本绘词(绘卷)的形成特征,并将其与敦煌“变文”与“变”进行比较,揭示了日本绘词在与中华文明互动中所体现的文化主体性转化。

讨论环节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云茂潮中华文化研究中心杨妍研究员担任评议人。与会学者围绕《红楼梦》在日本的接受、中国的航海档案保存情况、《罗摩衍那》文本中世俗性与宗教性、日本绘词对周边国家影响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场讨论揭示了文学与图像在跨文化叙事中的多重面向,为跨文化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随后,第二场研讨会以“知识、思想与文本实践”为题,由沈俊平副馆长担任主持人。安博官方网页版沈一鸣讲师以“刘智《天方性理》与伊斯兰知识的跨语际流动”为题,聚焦刘智《天方性理》的全球学术价值,展现文本背后伊斯兰哲思与儒家思想的深度对话,进而揭示了亚洲思想网络中知识循环与再生产的复杂机制。安博官方网页版研究生熊艺代张忞煜助理教授发言。发言以“超越麦考利主义:反思印度洋研究中的语言-知识阶序”为题,反思殖民时代遗留下的语言等级分类体系,并将其置于“海洋-陆地”研究分野和地缘政治等语境中加以审视,进而提出超越殖民语言等级体系的替代性视角。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张鑫诚博士候选人以“苏轼诗文中‘墨能磨人’哲思及其韩国诗坛接受”为题,揭示苏轼诗文中通过赋予物体主体性来打破主客二元框架的哲思与具身性诗学体验,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由物质经验所引发的哲学共鸣在地化转化对典故传播的赋能作用。杨妍研究员以“中医在东南亚传播发展的典型模式——以新加坡慈善中医为案例”为题,借助档案、实地考察、访谈等一手资料,对新加坡慈善中医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更将其置于东南亚语境中,横向比较该模式在不同地域的异同,并纵向考察其转型路径。

在讨论环节,研讨主题分为“跨语际流动与知识在地化重构”和“知识接续与文明互鉴的批判性反思”两个板块,由吴杰伟教授担任评议人。与会学者围绕明末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交流、中国穆斯林多语学者的学术贡献、东南亚地方性知识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场讨论聚焦亚洲多元知识体系和思想传统之间的交流融通,凸显了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的学术视角对于理解文明互鉴的关键意义。

与会学者发言

26日上午,第三场研讨会以“移民、社群与认同建构”为题,由安博官方网页版东南亚系主任史阳长聘副教授主持。安博官方网页版谢侃侃长聘副教授以“复语网络:归侨与中国印尼语教育之起源1945—1965”为题,借助“流转文化外交”(Circulatory Diplomacy)的概念,剖析归国华侨网络在推动印尼文化传播与中国知识生产中的作用,并丰富了海外华人研究与对外语言教育史理论视野。安博官方网页版郄莉莎助理教授以“印度尼西亚现当代民族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以民族主义文学为视角”为题,通过对印尼民族主义文学经典文本的解读,剖析其在应对西方殖民文化、处理本土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等问题上所采用的叙事策略与话语体系构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朱俊凯博士研究生以“横跨海陆路的活动网络:马六甲客家群体在殖民时期的社会发展与权力构建”为题,以马六甲客家群体为例,探讨殖民时期华人族群如何借助海陆网络参与区域互动与文明互鉴。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夏培根博士候选人以“东南亚三江社群的文化认同、政治动态与跨域交互(1897—1977)”为题,比较三江社群在异域环境中形塑文化认同的策略及其政治实践影响等,进而揭示该社群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型历程。

讨论环节由丁荷生教授担任评议人。与会学者围绕华侨农场中的印尼语教育实践、《玛格斯·哈弗拉尔的奇遇》与普拉姆迪亚的文学创作之间的关联、客家人和峇峇娘惹的互动、社交媒体对三江社群的影响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场研讨通过对归侨教育网络与东南亚华人社群的文化个案研究,拓展了马来世界离散群体身份建构研究视野,同时也从印尼民族主义文学的视角为殖民话语研究提供了新启示。

与会学者发言

随后,第四场研讨会以“近现代亚洲的政治、话语及网络”为题,由金勇长聘副教授主持。史阳长聘副教授以“机智与魔法:菲律宾马拉瑙人英雄史诗《达冉根》中的战争历险”为题,聚焦于史诗叙事结构,分析其所体现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与文化心理,并探讨史诗中所反映的伦理观、政治秩序、社会价值取向等,分析史诗在叙事层面如何建构民族认同并形塑文化记忆。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比较研究专业杨宗佑博士候选人以“信仰与身份的桥梁——探索马尼拉华人天主教会与中国的动态互动”为题,以光启学校为研究个案,探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耶稣会传教士创校的动机及其教育实践,并揭示马尼拉华人天主教徒社群在促进中菲民心相通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安博官方网页版马宇晨助理研究员以“美国对菲律宾媒介体系现代化塑造”为题,聚焦美国在20世纪以来通过制度输出对菲律宾媒介体系现代化的影响,并探讨美国霸权、精英与民众在制度移植过程中的互动与博弈,为理解美国在菲律宾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提供了历史视角。

讨论环节,由熊燃助理教授担任评议人。与会学者围绕菲律宾巫医与史诗吟唱者的关联、马尼拉华人天主教徒社群的阶级结构、中菲两国在设施联通领域的合作成效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场研讨通过菲律宾这一多维交汇点,为理解亚洲国家如何在殖民遗产、宗教流动与文化记忆的交织中生成政治话语与社会网络带来了新的思考。

会议现场

研讨会的闭幕式环节由翁家慧副教授主持。史阳长聘副教授与丁荷生教授分别对本次国际研讨会进行总结并致辞。史阳长聘副教授再次点明“中·外辉映”的深层含义,并指出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中外学者在海洋亚洲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也体现了学术交流的意义与价值。他以“船”为喻,勉励青年学者早日明确学术方向。丁荷生教授对安博官方网页版表示由衷感谢。他积极肯定了北京大学在培养青年学者方面的优良传统,并希望将来与安博官方网页版的师生在新加坡共襄学术盛举。

“海洋亚洲与文明互鉴——首届‘中·外辉映’”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图像学以及政治学等多学科之间的跨界对话,并激发了青年学者的研究热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北京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前沿研究领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更为两校将来的师生互访与学术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文:赵一至

图:季海陆